沪港共育未来|600cc全讯白菜网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短期交流项目(香港篇)圆满收官

发布时间:2025-09-29浏览次数:10文章来源:600cc全讯白菜网

为深化沪港两地高校的教育交流合作

拓宽未来教育工作者的学术视野

华东师大600cc全讯白菜网联合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

202577日至713

开展香港段的短期交流项目

4场专题课程

3项实践任务

1次体验学习

1次文化考察

24位华师大学子赴港开展

为期一周的深度交流学习

圆满收官



启程:初遇港中大 共探教育底蕴


78日上午,我校交流团于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何添楼开启交流首程。尹弘飚教授进行了学院概况分享,同时还介绍了中大的历史、院系、教职工等情况,详解学术项目体系,还通过成果与案例与同学们介绍了中大的建校初衷、责任与担当,分享后师生围绕相关话题热烈讨论。



午后,刘婷博士带领交流团漫步港中大校园,首站便来到了新亚学院 “天人合一” 观景台,其以中国传统哲学为根基,呈现独特视觉奇观与文化内涵。之后又参观了校内图书馆、科学馆,深入感受了中大校园的文化氛围。



当日下午,蔡敬新教授、徐梓皓先生团队带来 “人工智能运用于教育” 主题讲座。先是介绍中大赛马会 “智为” 未来计划,接着引导师生体验 “QuickDraw” AI大模型系统,重点展示AI教学套件iport,展现其对教学流程的优化潜力。讲座后,我校师生走进教育学院人工智能教育及探索研究室,体验诸多实验成果,进一步拓宽了师生对 “AI +教育” 跨领域应用的认知。



学术深耕:聚焦幼儿教育 交流创新方法


79日上午,梁洁滢教授团队聚焦幼儿教育领域。展示了香港中文大学研发的数字视频项目,其曾为幼儿教育提供重要支持,现已成为香港幼师的核心教学资源。随后,团队带领我校师生走进香港幼儿园模拟教室,还原多区角,呈现出两地的文化差异。在实践环节,我校同学分组拍摄数字视频,并通过观赏、点评环节深化对幼儿教育场景设计的理解。



深耕特殊教育 探讨干预路径


710日上午,香港中文大学刘嘉豪先生与李沅蓉女士为交流团带来了一场精彩的 “自闭症儿童教育” 讲座。该讲座以 “机器人辅助孤独症行为互动课程” 为核心,系统解析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干预路径,充分考虑孤独症儿童的行为特点,凭借机器人的特定行为模式建立信任,涵盖多维度内容且能灵活适配儿童能力。

在实践演示环节,两位老师展现了 “机器示范 — 教师引导 — 实践强化” 的教学闭环。李沅蓉女士介绍,该课程已帮助参与儿童显著提升沟通能力与专注力,相关技术更获香港资讯及通讯科技奖,得到了家长的一致好评。课程后,参访团学生围绕相关问题深入提问,李沅蓉女士强调机器人辅助工具,教育的温度来自教师的情感支持。



分享香港教育 展现多样可能


当日下午,“香港高等教育求学经验”分享会在何添楼举行。港中大课程与教学系博士后刘婷以《从“局内人”到“局外人”:香港求学经历分享》为题,提炼出六大核心关键词,全方位展现了港中大的学习生活图景,让交流团学子对香港高等教育生态有了更加深入的认知。

随后,港中大教育学院另外三位优秀博士生分别介绍 “AI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等不同研究领域,并与刘婷博士分组与交流团学生展开近两小时的深度交流,内容涵盖求学心路、压力调节,两地教育体系差异等。大家坦诚分享、热烈讨论,增进了两校学子友谊,也为参访团学子的学术规划提供了宝贵参考



实践参访:科技赋能教育 共启智慧新程


711日上午,香港中文大学陈雨婷博士、陆晋轩先生和庄绕蔓女士带来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实践展示 ——EVVREduVenture Virtual Reality)项目。该项目通过开发虚拟实境教材,以沉浸式体验变革学习方式:在自编教材《巷弄人家(上海文化)【学生版】》的演示中,学生可借助VR设备 “走进” 张爱玲故居,在教师设计的VR学习支架引导下,直观感受故居环境与风土人情,深入理解友邻关系的特点及形成原因,让语文学习从文字阅读转向场景化感知。


图片1.png

图片2.png


文化考察:共赴大澳渔村 探寻文化之旅


712日上午,我校交流团还前往了藏在山脚下的东方威尼斯--大澳渔村进行文化参访。踏过新基大桥,信步猫隐社区,定格油画般的蓝天银屋。时间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师生亲临山海美景,感受独属于香港的慢时光。



结营:沪港携手 共绘教育未来


912日下午,交流团在文科大楼举行了面向全学部的香港中文大学交流项目总结交流会,以交流期间对教育、个人发展的想法为主题,分享了一周学习的感悟和启发,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更是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展现了自己在相关领域的深度思考。我校学生在总结会议上表达了对于此次交流活动意犹未尽之感,以及对于香港前沿教育理念的感触,每一张照片,每一页笔记都见证了这份跨越地域的教育情谊。



在这短暂却意义非凡的交流时光里,两校师生共同漫步于知识的殿堂。从AI教育、VR语文教学到特殊教育、幼儿教育的创新实践,每一次思维的交汇都似璀璨星辰,点亮了彼此心中对教育的热忱。那些围坐在一起热烈讨论的场景,那些在校园里并肩探索的身影,那些在教育理念、学术探索、实践创新等方面的碰撞与联结,都成为了记忆中最温暖的画面。大家深知,教育的发展之路漫漫,全新的研究视角与实践思路十分珍贵,而此刻种下的合作种子,必将在未来长成参天大树,荫庇更多心怀教育梦想的学子,让沪港两地的教育交流之花永远绚烂绽放,结出更为丰硕的成果,为两地乃至更广泛地区的教育事业谱写更为动人的篇章,为培育适应智能时代的卓越教育人才、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部分学生代表心得


作为教育管理专业学生,在香港中文大学一周的交流学习中,我对其教育实践有了更深的了解。

首先,我感受到了港中大教育研究中“以人为本”的浓厚氛围,是教育管理中“需求导向”原则的生动实践。港中大教育学院的研究方向聚焦于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从幼儿教育模拟教室的场景化设计,到特殊教育智能技术的研发,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需求的差异化。在技术融合教育的实践中,我更感受到了其对于教育管理的前瞻性。将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系统地纳入教育研究范畴,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对“教育现代化路径”的主动规划。这种从战略层面推动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思路,为构建更具适应性的教育体系提供了管理框架。

此次交流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管理需要平衡“人的需求”与“发展的可能”。港中大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跨文化视角下的研究借鉴,也为未来在教育管理领域探索“需求导向+技术赋能”的路径提供了重要启示。

——郑皓文2023级教育管理专业


作为一名准大四学生,站在升学的十字路口,这次旅程对我而言,远不止于一次简单的学术体验,更是一场关于未来道路的“预演”与“求证”。

首先,这是一场个人选择与环境的“合适”之约。 我深信“眼界决定高度”,香港中文大学作为我心仪已久的高等学府,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丰富的项目资源令我向往。此行,我不仅通过课堂深化了专业知识,更通过书院生活切身感受了这里的学术氛围与文化环境,验证了香港作为我未来硕士深造之地的“合适”性。尤其感激学校安排的学姐见面环节,她们在硕士申请和在港生活上的无私分享,为我指明了前行的具体路径,让我对未来的规划更加清晰。

最后,这是一次关于未来发展的“融合”之思。 作为一位在上海求学的澳门青年,我渴望能成为连接大湾区与长三角的纽带。我将把此次收获的经验、友情与独立思考能力内化为前进的动力,紧抓国家发展带来的双重机遇,致力于将两地的教育优长进行有机融合,未来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特殊教育协作贡献自己的一份新动能。此次港中大之旅,让我更加坚信,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方能行稳致远。

——湯可蓓 2022级教育康复专业


港中文大学之行,让我跳出传统课堂的边界,感受到教育的另一种可能。

在课堂体验式学习中,我们玩转了VR情景课、陪伴机器人,参观了人工智能工作坊等等——我们笑着、尝试着,乐在其中,切身体验了“做中学”的魅力。

走进社区博物馆与文化工作室,我忽然明白:教育的温度往往藏在教室之外的角落。历史与文化的传递,可以通过一场展览、一次对话悄然完成。

此行让我坚信,教育的核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每一个生命的看见、理解与尊重。未来教育的答案,或许就藏在这份创新、融合与温度之中。

——曹修2024级特殊教育专业


走出去,去探索、了解、建立、联结,意义何在?我们开拓眼界,去感受不同的文化,去结识不同的人,去了解同一学科新的视角、思考与实践……一切向外的探寻,实际上也是我们在向着内心探索,在寻找、认识自己。

认识自我是我们一生的课题,而本次的香港之行让我对这一课题有了新的感悟。我们如何读大学?

大学是志同道合之人共同学习成长之地。正如尹弘飙教授所言“课程即learning experience”,在经验中学习。我们读过的书、联结的恩师与同伴、经历的过往,都成为我们的经验。在一所优秀的大学,我们并不缺乏资源,而缺乏的往往是发现资源的眼睛、主动寻求资源的行动、以及将资源转化为自我经验的能力。大学是指向实践与创造的成长阶段,指向为社会创造出实质性的价值。在香港,我感受到学生们重实践、敢实践、积极行动的态度。我想我们当停止对理论完备性与系统性的追问,在试错中学习,敢行动敢突破。学习与实践中迈出的每一步都有意义。所谓“但行前路,莫问前程”。

——张健鹏2023级学前教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