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迎接第30个“世界读书日”,深化“全民阅读”理念,4月17日晚,课程与教学系举办了一场沉浸式主题班会。活动以“书影桌游悟民本・共读长安品初心”为主题,融合剧本杀、文学共读与思政研讨,借助马伯庸小说《长安的荔枝》,引导同学们在沉浸式体验中品读历史,探讨封建社会“民本思想”与新时代“人民至上”理念的差异,增强了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理解,切实上好了一堂有深度、有温度、有情怀的“大思政课”。
在“权谋与民生的博弈”剧本中,同学们依照抽签分配角色,深入角色身份,依据提示线索展开一场围绕“荔枝转运”的历史推演。伴随小组选择和剧情发展,唐代“荔枝进贡”背后的运作机制、权力博弈逐步浮出水面。沉浸式的游戏体验让同学们不仅“看见了”历史,更“走进了”历史,真实感受到“一骑红尘妃子笑”背后的千里奔波与万民辛劳。
剧本杀场次结束后,同学们开启了以“古今民本观的对话”为主题的圆桌研讨。在刘也萍同学的引导下,大家回顾了荔枝转运背后的制度逻辑,深刻对比古代皇权下基层官员的“被动从政”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主动为民”的治理理念,进而延伸至“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思想在教育领域的时代表达。
围绕“教育的人民性”“以生为本的评价改革”等议题,同学们展开热烈讨论。每组就所选主题集思广益、各抒己见,从专业视角出发探讨“民本”理念在教学设计、课堂互动等方面的应用。讨论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碰撞,既提升了大家对民本思想的理论理解,也拓展了未来教育工作的实践视野。
此次沉浸式班会不仅增强了课程与教学系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提升了班级凝聚力,更让“读好书、悟思想、强专业、担使命”的理念深入人心。在互动中,大家重新认识了民本思想的内核,体悟到身为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
在剧本杀中感悟民本,为了使得荔枝能在杨贵妃生辰时准时送达搏美人一笑,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我在剧本杀中感受到了小人物的命运坎坷和国家的立国之本在于民,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如果过于劳民伤财,一个王朝也终将走向灭亡。作为课程学子,我们也要以民本之光照亮课程与教学的育人之路。民本不只是书本里的抽象概念,更要体现在每一处课堂的温度里、课程改革的实践中。
——课程系24级硕士生 陈胤霖
对我来说,本次活动是一次非常新奇的体验:用“剧本推演”这样新奇的形式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小说中人物的特点以及历史文学底蕴的深厚。限于时代背景,剧本中的“民本思想”并不突出,甚至在一些时刻我们能体会到封建时代的压抑。但用历史的眼光回溯过去,对照现在,望眼将来,我对如何理解“民本思想”,并将其与自己的教育学背景结合,运用到今后的学习实践中有了新的体会。
——课程系24级硕士生 谢昊
原本以为只是一次普通班会,没想到却意外打开了一本“会动的小说”。我们没有单纯地翻阅《长安的荔枝》,而是穿越进了盛唐驿道,亲身体验了一场关乎百姓冷暖、牵动庙堂与江湖的剧本杀。在游戏中,我们共同感受到了“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背后的悲哀,那是一种胜负之外的沉重。也正是这一刻,“以民为本”的精神穿透千年、直抵人心,让我们在当今时代重新自我反思,如何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真正践行“以人为本”的初心。
——课程系24级硕士生 卫梦妍
以《长安的荔枝》为蓝本的班会,用剧本演绎串联文学与教育,给我带来了耳目一新的体验。我们分组扮演不同角色,通过多阶段阅读剧本、趣味问答、数学推理、讨论分享等环节,在细小线索和人物关系间抽丝剥茧,完成阵营中的人物任务。同时,我也在攻克运输途中的种种难关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封建王朝的权力压迫与民生艰难,“民为邦本”的意义在此刻清晰毕现。这场别开生面的班会,既增加了我与同学们之间的凝聚力,更使我深刻理解了专业知识的实践意义。
——课程系24级硕士生 官弋荷
策划这场融合历史叙事与思政教育的剧本杀班会活动,于我而言是一次极具意义的实践探索。活动筹备阶段班委们高效协作、密切配合。桌游中,同学们或是发挥“数学天赋”精准计算“最优路线”;或是秉持合作共赢理念商讨“节约经费”良方;抑或为了尽可能缩短“荔枝转运”时间运筹帷幄。欢声笑语与热烈讨论交织,让历史故事在沉浸式体验中“活”了起来。活动结束后也收到了同学们诸如“回味无穷”“办得超好”的积极反馈。
——课程系24级硕士生 刘也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