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卓越·引领未来 | 2025寒假实践风采录④

发布时间:2025-04-11浏览次数:12文章来源:600cc全讯白菜网

育人铸魂担使命,凝心聚力促发展。在教育创新的浪潮中,教育学子以课程开发为笔,以技术赋能为墨,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用爱与智慧书写育人新篇章。本期将带您跟随8支队伍的实践步伐,见证他们如何用科技点亮教育之光,用创新铸就教育之魂。



队伍1:“智小忆大脑守护计划”——老年轻度认知障碍保健需求调研与多模态线上保健平台开发

负责人

康复科学系2022级本科生 庄天爱

项目简介

在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我国老年群体轻度认知障碍发病率高,且超1/3可能恶化为老年痴呆,其早期识别与干预迫在眉睫。为探究轻度认知障碍人群的保健需求,明确后续保健训练方向,本团队自202412月起,利用MoCAMMSE量表,在上海市各区街道对60岁及以上老年人开展公益认知筛查,目前已获80多份样本。同时,为推进相关知识普及,团队成员参加了上海市科普讲解大赛,以浅显有趣的语言向大众科普老年认知障碍的早期症状与保健策略,助力提升公众认知水平。

实践感悟

通过公益认知筛查和科普讲解,我们团队尽己所能,努力唤起社会对老年认知障碍的重视。我深刻意识到关爱老年人的认知健康不仅是对个体生命质量的关注,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同时,我也真切感受到了实践赋予我们的洞察力和使命感,相信即使力量微薄,也能为世界带来积极的改变。

——康复科学系2023级本科生 孙恺琳


队伍2:基于VR技术的ASD人群职业实训课程开发及应用研究——以咖啡师职业培训为例

负责人

教育信息技术学(双学位)2022级本科生 谢云洁

项目简介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严重的发育障碍性疾病,而有研究表明,ASD个体在某些需要高度专注和重复性工作的职业领域具备潜在优势。因此本项目依托VR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心理社会干预理论,旨在开发面向ASD人群的咖啡师职业实训课程平台。目前项目已完成实地考察访谈、量表收集与实训课程平台搭建,下一步将开展平台测试,记录ASD个体的学习行为并构建行为模型。项目预期将推动ASD儿童在行为、技能掌握和社交能力方面的改善,为特殊教育领域职业教育创新提供新思路。

实践感悟

在实践过程中,我对ASD个体的认知特性、社交能力和情绪管理需求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我深刻认识到,职业培训不仅仅是给自闭症学生传授技术,更是帮助他们搭建融入社会的桥梁,助力他们在社会中实现独立,提升自我价值感。我坚信,通过科学的引导和耐心的支持,这些孩子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教育信息技术学(双学位)2022级本科生 谢云洁


队伍3:针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科普动画片制作

负责人

教育信息技术学系2023级本科生 王中焜

项目简介

为帮助中学生有效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并以AIGC技术赋予教育新活力,本团队针对当前中学生常见的家庭沟通问题,结合AIGC技术与传统镜头语言,将常见的亲子矛盾通过动画的方式呈现出来,以生动直观的表现方式向学生传递相关的专业知识。活动结束后,本团队根据教学成效以及学生们的建议修改与完善成片。在未来,本团队将进一步探索AIGC与传统媒体的高效结合方式,进一步挖掘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心理问题,为中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实践感悟

我非常高兴能够参与这次实践活动,本次实践活动不仅让我学习到了如何更加高效地与人工智能交流实现预期的教育效果,也让我学习到了实际有用的剪辑手法,激发了我对于传统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思考。同时作为团队的负责人,在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工作中,我的实践能力也得到了不小的锻炼。最后,希望我们的作品能为越来越多的人提供帮助。

——教育信息技术学系2023级本科生 王中焜


队伍4  培养创新思维与学科素养:开源硬件科创课程的策略与实践

负责人

教育信息技术学系2022级本科生 杨亦霏

项目简介

本项目顺应国家创新人才培养政策及创客教育的全球趋势,依托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育技术装备中心,设计并实施区域性开源硬件科创课程,旨在探讨开源硬件教育对学生创造力的促进作用。项目成员通过收集课程数据,构建多维度创造力评价体系,从多角度量化分析课程效果;通过验证开源硬件对创新思维的提升作用,提出针对性教学建议,并为中小学科创教育提供实证支持等。除此之外,项目还采用多元方法并结合国内外创造力理论与实践经验,为新时代教育质量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实践感悟

作为项目负责人,我深刻体会到跨学科研究的挑战与价值。开源硬件的开放性与协作性让我认识到创新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思维方式的变革。这次经历不仅深化了我对教育技术的理解,更坚定了通过技术赋能教育的信念。未来,希望我们的研究成果能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

——教育信息技术学系2022级本科生 杨亦霏


队伍5:基于AIGC的数字媒体创作全流程模式研究——以《大化西游》为例

负责人

教育信息技术学系2022(双学位)本科生 张新烨

项目简介

本项目聚焦AIGC在数字媒体创作中的应用,旨在以科普短片《大化西游》为案例探索人机协同创作的全流程模式,推动人工智能在教育与文化传播领域的发展。项目通过系统调研AIGC工具、构建完整的创作模式,并结合科普实践,以提升公众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理解。在《大化西游》短片制作方面,团队已完成初步脚本设计,测试了视频生成、语音合成等关键技术,还与上海吴迅中学达成合作,计划在后期开展AIGC技术科普讲座,以互动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该技术的兴趣和理解。

实践感悟

在本次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AIGC技术在数字媒体创作中的变革性作用。整个实践过程不仅加深了我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理解,也让我认识到了人机协同创作的挑战。此外,高中生们对AI技术的好奇与热情更加坚定了我科普AIGC的信心。我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AIGC将在教育、文化传播等领域发挥更大价值,而我们正站在探索的前沿。

——教育信息技术学系2022(双学位)本科生 张新烨


队伍6:数字支教——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负责人

特殊教育学系2022级本科生 刘妍

项目简介

为助力云南寻甸仁德一小进一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团队拟设计一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初期,在当地教师的协助下,团队通过开放式问卷完成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研,深入了解学生在学习、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扰。同时,团队成员与指导教师就课程开发也进行了多次讨论。在寒假阶段,团队逐步完成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并计划在春季学期开展。本项目预期课程能够顺利实施,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助力学生在成长道路上健康快乐前行。

实践感悟

本次社会实践自上学期末开始筹备。在当地一线教师的协助下,团队倾听了小朋友们对课程的期待与心声,指导教师也提供了许多课程设计的样例。团队成员们认真负责,积极筹备课程设计工作。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们深刻感受到了责任与使命,相信能够真正帮助当地小朋友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助力他们提升自我认知,健康成长。

——特殊教育学系2022级本科生 刘妍


队伍7:数字支教——聊天机器人课程

负责人

教育信息技术学系2024级研究生 蒋烽

项目简介

为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政策,本团队接过上一届数字支教团队的接力棒,继续在云南寻甸县仁德一小开展《聊天机器人》课程。通过该课程学习,本团队希望学生能够掌握与大语言模型的基本交流方式,并让学生在多元的课堂活动中实现“做中学”。结合前辈的经验,本实践项目也对此次即将开展的课程进一步优化打磨,团队成员接受指导老师的专业培训,争取在实际课堂取得更加优异的效果。

实践感悟

参与本次《聊天机器人》课程的准备工作,于我而言是一次所学所用所悟的珍贵机会,珍贵在我们能够接受优秀的指导老师的培训,珍贵在我有机会尽己所能地为实现国家普及人工智能教育的目标献出一份力。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支教,让知识跨越山海,以数字传递温情!

——教育信息技术学系2024级研究生 孙楠



队伍8:“讲故事的人”寻甸数字教育课程

负责人

特殊教育学系2023级本科生 朱萌

项目简介

本项目旨在开发一套全新的围绕社会情感能力(SEL)五个维度的校本课程,鼓励孩子们以语言为媒介对世界进行探索,并逐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表达自信心,让孩子们在故事讲述中,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基于前期扎实的准备,团队针对授课班级学生特点,进行了第一轮课程教案撰写以及课件的制作,基本完成了项目初探阶段。后期团队将针对性地对第一轮活动进行经验总结,进而展开第二轮课程教案及课件的制作,为实践提供更为科学可行的施教方案。

实践感悟

第一眼看到“讲故事的人”这五个字,我觉得这应该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主题。最初以为只是简单地给小朋友们上网课,但在项目的实际推进中,我深刻认识到数字支教并不是上好一堂课就可以的,不仅前期工作要准备充分,还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成长变化等,但每一步都充满意义。随着组内准备工作的逐渐充分完善,我期待着未来有一天亲自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孩子们,期待他们真正成为“讲故事的人”!

——特殊教育学系2023级本科生 吴婉秋


心系教育发展,挺膺青春担当。教育学子立足教育需求,巧用技术创新,以数智构思彰显专业价值,以实际行动诠释责任使命。期待更多教育学子在建设教育强国的道路上能够与时代同频共振,与社会同向而行,用心做好教育,让青春一路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