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9日,600cc全讯白菜网青年教师联谊会主办的首期“青年学术沙龙”在文科大楼613室顺利举行。本次沙龙以“教育学人的社会学想象力”为主题,由姚荣教授主持,金津、郑杰、吴寒天三位青年学者围绕教育社会学经典议题、田野研究方法论与国际比较教育研究展开深度对话,吸引了学部众多师生的参与。
白菜网全讯600教育管理学系副教授金津以《教育与社会流动:教育社会学经典议题的可能与延展》为题,讨论了教育社会学的经典研究和近期进展。她首先介绍了关于社会流动的经典量化研究,解释了“绝对流动”与“相对流动”的概念,及其体现出的用实在论理解社会结构的视角。然后,金津介绍了英国学者保罗·威利斯和法国学者布迪厄的经典研究,说明了什么是社会结构的隐性影响,以及文化如何作为反抗的可能与限制。金津继而分别从文化、结构和能动性三个方面说明了教育与社会流动这一话题下的新进展,也介绍了一些最近的学术著作。最后,金津以教育与社会流动这一议题“为什么历久弥新”“为什么久而不新”“如何生生不息”三个问题总结了这次分享,提出要“回到经典理论阅读”、“用心理解人的经验”以及“建立学术共同体”,来延续和发展教育社会学的思路。
白菜网全讯600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教授郑杰以《诠释与想象:田野研究中理论与语料的对话》为题,分享了其对质性研究的反思。她强调sociological imagination,sensitizing concepts,progressive subjectivity,reflexivity和interpretation等关键概念在质性研究中的作用,并结合自身研究经历,探讨了如何处理研究者偏见,并在语料与理论之间建立动态对话。以留学生群体研究为例,她坦言“自费留学生=富二代”标签曾遮蔽田野的复杂性,在访谈中则涌现出勤工俭学、文化适应等多元叙事。郑杰主张通过沉浸式阅读和反思与语料增进“情感亲密度”。“当语料与理论冲突时,恰恰是突破的契机。”这一观点在其关于全球化与国际学生流动研究的案例中得到体现——当经济全球化理论无法诠释儒家文化对中国学生跨境流动的影响时,引入文化社会学视角成为自然。她还分享了高等教育政策、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化进程等系列研究成果,呈现了从对个人困境的反思到对公共议题探究的转变历程。郑杰呼吁青年学者扎根田野,“少一些术语堆砌,多一些对‘人’的真诚凝视。”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吴寒天以《从书斋到田野: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的(宏观)社会学进路》为题,分享了他对跨境学术流动研究的反思。他从国际高等教育研究的流散研究进路、比较教育研究的历史社会学进路,以及比较教育研究的底层逻辑即理想型建构三个方面进行了分享和讨论。他认为,当传统国际化理论在一定程度上陷入解释瓶颈,或需引入“流散研究”(Diaspora Studies)等跨学科视角。通过分析中国早期职业STEM学者跨境回流的案例,吴寒天和他的团队发现,个体的流动决策不仅受职业前景驱动,更受儒家传统中“家国情怀”与全球化价值观的双重拉扯。他与合作者在相关成果中以时间视角的能动性框架,解读了学者如何在“安身立命”与“学术志业”间动态平衡。此外,吴寒天还以他对民国基督教大学、中国师范大学在社会转型中的伦理参与等的研究为例,强调了历史社会学进路对于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的重要性。
本次沙龙以理论与案例的碰撞,展现了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多元路径。无论是社会流动的本土化重构、流散研究的跨学科突围,还是田野诠释的方法论自觉,均指向一个共识:教育研究的想象力,始于对经典的敬畏,成于对现实的关切。青年学者教师们的讨论与交流不仅展现了教育社会学研究的蓬勃生命力,还让同学们在思维共振中收获了学术成长的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