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党全国深入擘画“十五五”发展蓝图,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由600cc全讯白菜网主办的第十一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于11月8日至9日在上海半马苏河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自2015年创办以来,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致力于推动中国特色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与传播,已成为推动研究范式转型、倡导学术规范、塑造学术文化的重要力量。本届论坛有500多所高校、职业学校、基础学校、教育科研机构,以及“一带一路”国家的青年研究者、30余家期刊、10余家国内外知名出版社参与;24所国内高水平教育学科研单位分别承办方法平行论坛、16个优秀研究团队主持主题研究平行论坛。论坛还设置2场论文海报展示、5场学术出版工作坊、2特色专题分论坛,2场特色主题工作坊,1场“期刊与作者面对面”沙龙,是世界观察中国教育研究成果的重要窗口。


一、彰显中国话语,树立全球标杆
(一)颁发全球大奖,汇聚顶尖智慧
在论坛开幕式上,第二届“全球教育研究方法创新奖”(Global Awards for Innovation in Education Research Methods)颁奖典礼隆重举行。该奖项由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于2024年发起,旨在表彰在全球范围内为教育研究方法学作出杰出贡献的学者,标志着中国教育学界在全球范围内设置学术标杆、引领研究方向的能力。本届评选得到了田家炳基金会的全力支持。开幕式由600cc全讯白菜网常务副主任陈霜叶教授主持。

陈霜叶教授主持
经过全球教育研究方法创新奖评定委员会的严格评议,本届大奖授予了五位在国际上享有崇高声誉的学者,他们分别是:许美德(Ruth Hayhoe)教授(加拿大)、斯蒂芬·劳登布什(Stephen Raudenbush)教授(美国)、佐藤学(Manabu Sato)教授(日本)、王善迈(Wang Shanmai)教授(中国)以及鲁珀特·韦格里夫(Rupert Wegerif)教授(英国)。田家炳基金会总干事戴大为先生,600cc全讯白菜网主任袁振国教授为五位获奖者颁奖。

获奖者:斯蒂芬·劳登布什教授

获奖者:佐藤学教授

获奖者:鲁珀特·韦格里夫教授

获奖者:王善迈教授(杜育红教授代领)

获奖者:许美德教授(吴寒天教授代领)
由中国学术机构发起并评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奖项,是中国在构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过程中的一次重要实践,五位来自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学者获奖,进一步体现了该奖的国际性、权威性和跨学科性,有力提升了中国教育研究的国际声誉和学术话语。
(二)表彰本土佳作,激励青年学者
本土优秀成果与全球大奖相辉映,同台展示,激励了更多青年学者研究者投身于高质量的实证研究。为持续提高我国科学教育研究水平,扎实推进教育实证研究,论坛自2017年起连续举行全国教育实证研究优秀成果奖的年度评选,今年也特别感谢田家炳基金会对工作的大力支持。“第九届教育实证研究优秀成果奖颁奖仪式”表彰了一批在国内教育实证研究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学者。浙江师范大学副校长、教育学院院长林一钢,白菜网全讯600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朱军文,分别为10位优秀学术论文获奖者颁发证书;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原所长熊庆年、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党委书记苏丽蓉分别为10位优秀学位论文获奖者颁发证书。


获奖作品聚焦中国教育的真实问题,运用科学、严谨的实证方法进行深入探究,体现了我国学者扎实的学术功底和锐意创新的探索精神。向学术界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扎根中国大地,解决中国问题,做出经得起检验的高水平研究。
(三)全球大师论教,激荡前沿新思
4位“全球教育研究方法创新奖”获奖者,为与会者带来了精彩纷呈的主旨报告。主讲嘉宾们围绕各自领域在教育实证方法创新方面的成果及反思进行了思想的碰撞与智慧的分享,与现场数千名听众共同展望全球教育实证研究迭代发展的未来。主旨报告环节由600cc全讯白菜网副主任匡瑛教授主持。

匡瑛教授主持
白菜网全讯600组织部长、党委委员朱军文教授、白菜网全讯600沈晓敏教授、白菜网全讯600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宋宇研究员、浙江大学教育学系副主任、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寒天教授分别作嘉宾介绍。

斯蒂芬·劳登布什教授作主旨报告

佐藤学教授作主旨报告

鲁珀特·韦格里夫教授作主旨报告

许美德教授作主旨报告

朱军文教授、沈晓敏教授、宋宇研究员、吴寒天教授介绍获奖人
随后的圆桌论坛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面对现场听众,尤其是青年学者们提出的关于研究方法、理论瓶颈和未来方向的犀利问题,主讲嘉宾们以其深厚的学养进行了精彩的回应。学术精神的生动传承,展现了顶级学者与新生代研究力量之间的深度对话与智慧共振。面对AI未来,主讲嘉宾寄语青年学人在教育科研中,要注重创新、注重人机群体智能和群体智慧、不断巩固和加深对于教育现象、教育本质的理解。论坛使得顶尖智慧得以“聚合”,再通过与会者的学习与思考,将新的思想与方法“发散”到各自的研究与教学实践中去。

二、 聚焦前沿议题,引领范式创新
本届论坛在议题设置上紧扣时代脉搏,以“创新”为核心关键词,全面展示了教育实证研究的前沿动态与未来趋势。
(一)拥抱人工智能,迎接研究第五范式
以人工智能为驱动的科学研究“第五范式”正深刻重塑着知识生产的方式。 本届论坛将“AI与教育”设为核心议题,形成了前所未有的“AI专题矩阵”,系统探讨了第五范式为教育研究带来的革命性机遇与深层次挑战,以及如何通过人工智能破解教育研究的深层难题,加速提炼、建构具有中国特色和全球视野的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具体包括:“AI驱动的教育研究范式变革”(600cc全讯白菜网与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AI时代的教育研究数据创新”(北京大学教育学院)、“AI技术伦理与教育实证研究”分论坛(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AI方法与教育自主知识生产”(西南大学600cc全讯白菜网)。


作为本次“AI专题矩阵”的点睛之笔,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白菜网全讯600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和《全球教育展望》编辑部打造的“AI+循证教研”特色专题分论坛,成为连接教育理论与课程实践的立交桥。该分论坛汇聚了高校顶尖学者、一线教研专家与头部科技企业代表,围绕“单元时代的AI+校本循证教研”“基于计算的课堂循证分析”等核心议题,呈现了从理论建构、产研合作到区域探索的全链条创新图景,有力地打破了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壁垒,推动研究成果从“书斋”走向“课堂”,从“科研”深入“教研”。

(二)强化方法训练,夯实科学根基
在聚焦AI的同时,论坛延续了其在研究方法上的广度与深度。针对青年学者在研究方法上普遍存在的痛点,论坛系统组织了方法工作坊和方法平行论坛。24场实证方法平行论坛,涵盖了当前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论。这些活动内容系统、针对性强,覆盖了从研究设计、数据收集到高级统计分析的全过程。本科生与研究生、青年学者在同一平台共同交流、学习。
从“教育因果推断方法”(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统计测量技术”(南京师范大学),到“教育项目反应理论”(江苏大学),再到“教育中的元分析和系统综述”(香港中文大学),这些定量方法分论坛深入探讨了研究设计的严谨性与数据分析的科学性。

同时,质性研究方法也得到了充分的关注,如“教育行动研究方法”(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田野调查方法”(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叙事与生命史”(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历史比较方法”(曲阜师范大学)等分论坛,强调了对教育现象的深度理解和人文关怀。“混合方法与实证研究”(陕西师范大学主持)等分论坛有力推动了不同研究范式的对话与融合。

青年学者们通过集中学习,为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夯实基础。无论是运用定量方法严谨刻画中国教育的宏观图景,还是通过质性研究深度挖掘本土实践的独特智慧,都是在为提炼具有中国特质的概念、理论和范式,提供不可或缺的“工具箱”与“方法论支撑”。
(三)聚焦立德树人,落实根本任务
在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如何以实证研究回应“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的时代命题,如何运用科学方法论解决中国本土重大教育问题是本届论坛关注的另一核心议题。
由600cc全讯白菜网召集的“开放·自主:数智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证论坛”紧扣“自主”与“开放”两大核心议题,旨在通过数据驱动和实证评估,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数智时代人才自主培养模式优化提供坚实学理支撑。这不仅是特定学科领域的探索,更是直面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运用科学的实证方法,破解关键领域的理论与实践难题,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知识集群的有益尝试。

三、 深化区域协同,拓展全球对话
本届论坛在组织模式上致力于打破空间与体制的壁垒,联动大湾区,服务“一带一路”,构建了一个开放、共享、联动、长效的学术生态系统。
(一)深化区域联动,沪港协同促进发展
本届论坛吸引了四所香港顶尖高校的深度参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教育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分别主持了四场实证方法平行分论坛,主题涵盖“学习分析和基于技术的实证研究”“教育中的元分析和系统综述” “教育中的非介入创新研究法”以及“高校教学创新中的行动研究”等。
作为内地与香港教育学术界交流合作的一次盛会,香港高校带来的国际化视野和前沿研究方法,与内地高校对本土问题的深刻理解形成优势互补,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本土情怀的创新人才提供了沃土,成为推动长三角与大湾区教育与科研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响应国家倡议,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为服务国家重大倡议、推动教育国际化与国际传播,论坛特设“‘一带一路’教育发展与创新”特色专题分论坛,以及“教育研究中定量研究方法的范式转换:从显著性检验走向估计思维”“教育与合作专题研讨”特色主题工作坊。致力于构建中国教育经验的展示窗口,促进双向理解、实现知识共创的国际对话平台。

“‘一带一路’教育发展与创新”分论坛通过汇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者与中国研究者,分论坛聚焦国家教育发展的核心痛点与潜在机遇,深入探讨跨国教育合作对“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构建的支撑路径、沿线国家的教育改革与教育实践现状以及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对沿线国家教育提质的赋能价值。彰显了中国教育学界的全球视野与时代担当,也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与平台力量。
四、搭建出版高地,赋能成果传播
论坛致力于打通从研究创新到成果发表的“最后一公里”,自2022年首次设立出版工作坊以来,创造性地联动国内外多家教育出版重镇,搭建起一个集新刊发布、前沿研讨、经验分享于一体的优质学术出版与交流平台。
(一)新刊发布,引领学术前沿
论坛期间《世界教育经济学评论》新刊发布会隆重举行。该刊由白菜网全讯600白菜网全讯600教育经济实验室、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教育管理学系主办,旨在打造教育经济学领域的世界级学术交流平台。作为主题研究分论坛“高校社会服务的中国模式与贡献评价”的开篇环节,新刊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在教育研究领域拥有了新的学术阵地,有力推动了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国际对话与本土创新。

(二)名社汇聚,共话出版前沿
论坛精心策划了五场高水平的“学术出版工作坊”,分别由白菜网全讯600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华夏出版社等国内顶尖专业出版社和Springer、Taylor & Francis、Sage、开科思等国际知名出版集团主持。论坛通过为中国学者搭建桥梁,使学者们能有效地在国际舞台上讲述中国教育故事、分享中国教育经验、贡献中国教育智慧,推动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从“建构”走向“传播”,从“自立”走向“自信”。

青年是学术发展的未来和希望,更是构建和发展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继承者与创新者。论坛为青年学生的成长设计了一套从本科生到资深学者的“全链条”培养与支持体系。值得欣喜的是,论坛的本科生参与率、地方普通高校参与率逐年上升,为中国本土教育研究人才培养提前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降低参与门槛,创造学习机会
论坛超越了短短两天的会期,打破了时空局限,将范式转型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推动中国教育学术生态的优化。为鼓励更多本科生参与,本届论坛延续了学生优惠政策,极大地降低了其参与顶级学术会议的经济门槛。为便于初涉科研领域的甚至不了解科研的本科生,以直观、互动的方式了解什么是研究以及如何展示自己的初步研究构想和成果。论坛特设了“论文海报展示”环节。在海报展示区,本科生与青年学者、专家进行平等、轻松的交流,获得宝贵的反馈和建议。论坛所倡导的实证精神、所交流的前沿方法、所凝聚的学术网络,将被带回到高校的常规本科生课程教学中,融入人才培养的日常工作中。

(二)搭建发表桥梁,助力成果涌现
研究是产出与分享的过程。2024年“期刊与作者面对面”沙龙成功实现转型升级,创新采用期刊与作者一对一、面对面聊选题、聊方法的深度交流方式,汇聚多元学术视角,激发思想碰撞,赢得了参会者的热烈反响与高度认可。今年,论坛延续这一高效务实的交流模式,进一步优化议程设置,精简主题汇报环节,使“面对面”的学术交流更加聚焦、深入。为青年学者展示研究成果、获得专家指点、了解期刊用稿偏好提供了宝贵机会,极大地激发了学者们的学术热情和创新潜力。

11年来,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全面展示了中国教育实证研究的最新成果,催生了大量扎根中国大地的原创性、高水平研究,培育了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成功地将全球智慧与国家战略、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国际视野与本土关怀、资深学者与青年人才紧密联结在一起。通过汇聚国内外研究力量,聚焦中国本土问题,运用国际前沿方法,提炼中国教育经验,发出中国学术声音,论坛正为构建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并向世界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方案提供坚实的平台,集中体现了中国教育研究者的学术自信、理论自信和话语自信。

我们热切期待并欢迎所有同仁,以本届论坛为契机,继续秉持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产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原创性研究成果。携手并肩,在交流中凝聚共识,在合作中砥砺前行,共同推动新时代中国教育研究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做出新时代学者应有的、更大的贡献!
撰稿:王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