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2025年, 第43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25-10-01 上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研究方法创新的三重“加法”:问题+方法 理论+数据 技术+协作——专访首届“全球教育研究方法创新奖”获得者Herb Marsh教授
王晨娅, 严蒙蒙, 董辉, [澳]赫伯·马什
2025 (10):  1-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5.10.001
摘要 ( 203 )   HTML ( 25 )   PDF(569KB) ( 124 )  

当前世界已进入“大科学”时代,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在此背景下,深化教育研究方法的创新和运用,对于促进中国教育学科研究范式变革和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实现教育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良性互动,以迎接未来教育研究的挑战,成为中国教育研究者亟须共同探讨的现实难题。为此,白菜网全讯600教育管理学系师生团队邀请“全球教育研究方法创新奖”首届获得者之一赫伯·马什教授进行了对谈。马什教授结合在自我概念领域的研究经验,展示了如何通过“实质性—方法论协同”实现教育研究方法的创新,深入阐述了教育研究方法创新的三重“加法”:以“问题+方法”驱动教育研究的持续创新;以“理论+数据”促进教育研究的推陈出新;以及以“技术+协作”应对教育研究的全新挑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国教育人力资本究竟应如何测量?——一个相关前沿测量方法与转换技术的系统评述
云如先, 黄斌, 祝雅汶
2025 (10):  10-32.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5.10.002
摘要 ( 77 )   HTML ( 5 )   PDF(1160KB) ( 57 )  

人力资本是宏观教育与经济政策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核心概念。要完成一项宏观教育政策计量研究,必须先要实现对一国人力资本的精确测量。通过一定的测量方法与数据转换技术形成国际可比的教育人力资本数据库,是学者开展宏观教育政策研究的基础性工作。本文沿着教育人力资本测量的“演变史”,系统介绍受教育年限、学生认知技能、经质量调整后的受教育年限和成人认知技能四种常用的教育人力资本测量指标,包括它们的基本原理、测算步骤、转换技术与常用国际数据库等,并依据人力资本理论与教育生产函数理论,对这四个测量指标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分析,提出评判教育人力资本测量指标优劣的四个基本原则,即“直接测量优于间接测量”、“存量测量优于流量测量”、“产出测量优于投入测量”和“质量测量优于数量测量”,最后对未来国家教育人力资本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题:学习科学
课堂笑声:互动意蕴与研究议题
肖思汉, 鲍沈阳, 孙梦
2025 (10):  33-4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5.10.003
摘要 ( 135 )   HTML ( 8 )   PDF(2120KB) ( 91 )  

笑声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闻,在教育语境中却地位尴尬。教育工作者期待课堂上有笑声,但意料之外的集体性笑声往往被视为学生未参与学习的信号。要深入理解这一课堂常见现象的价值,有必要对其展开实时、微观、多模态的分析。从笑声作为社会行为的理论视角出发,对初中科学课堂所进行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呈现了笑声丰富的互动意蕴。通过这样的分析可以看出,研究课堂上的笑声,能够深入探索知识权威关系的形成、边界与身份的塑造、社会话语和历史文化对课堂的影响等议题,对于教材编写者、教师、研究者等都有重要价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概念教学能提升学生的素养吗?——基于小学数学“优化”单元的设计实验研究
刘徽, 蔡小瑛, 徐亚萱, 韩雪, 朱德江, 张朋
2025 (10):  44-6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5.10.004
摘要 ( 117 )   HTML ( 7 )   PDF(1012KB) ( 56 )  

大概念教学是落实素养的教学范式,素养的内核是创造性地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因此其形成更符合高通路迁移的机制。在设计实验研究的方法论指导下,以小学数学“优化”单元为例开展研究。首先,通过课例研究等对大概念教学的理论原型进行迭代,从单元教学的各个不同维度对大概念教学与常规教学进行了比较,分别提取了要素及特征,明确了大概念教学的模型并予以实例化呈现。然后,通过对比实验研究对大概念教学模型进行成效检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大概念教学能提升学生的素养,体现为高通路迁移能力的增强。进一步分析不同数学基础的学生数据则发现,大概念教学能在短期内明显提升基础较好学生的素养,并潜在提升基础较弱学生的素养。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北农村地区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研究
常芳, 王雅洁, 马慧劼, 史耀疆
2025 (10):  64-83.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5.10.005
摘要 ( 73 )   HTML ( 4 )   PDF(3156KB) ( 39 )  

社会情感能力与学生的人力资本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基于西北某省3市13县的田野调查数据,探究欠发达地区小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现状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第一,女生、留守儿童、非寄宿学生、非单亲家庭、父母受教育水平越高和家庭经济状况越好的学生,其社会情感能力得分更高;第二,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家庭资产、理解型父母、亲子交流、与朋友玩耍、阅读课外书与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关系是正向的,而惩罚型父母和上网、玩手机等活动与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呈负向关系;第三,社会情感能力与学生的数学成绩、学校归属感、师生关系、校园欺凌以及心理健康显著相关;第四,在社会情感能力的国际比较中,苏州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高于大多国际同龄学生的水平,西北农村地区学生的宜人性处于国际学生的中间水平,但是社会情感能力的其他方面处于弱势。此外,国际趋势表现出女生、成绩较好的学生和家庭资产较高的学生在社会情感能力上普遍优于男生、成绩较差的学生和家庭资产较低的学生。因此,应更加重视处于教育资源不利地位的农村地区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培养,让学校和家庭共同联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联通主义学习中学习者学习路径挖掘及表征
杨阳, 陈丽
2025 (10):  84-9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5.10.006
摘要 ( 75 )   HTML ( 5 )   PDF(1280KB) ( 37 )  

揭示联通主义学习的内在机理,能为建设以联通主义学习为核心的课程新形态提供支撑,从而有效回应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而联通主义学习路径挖掘及表征是其中重要且前沿的研究方向。当前研究缺乏对联通主义学习路径连续且完整的追踪与挖掘,以及对其组织结构的表征,这制约了课程实践的深入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立足国内首门联通主义在线课程情境,聚焦56名联通主义学习者,采用聚类分析、序列分析、网络分析等方法展开实证研究。分析发现:(1)学习者产生了三类学习路径,分别为主路径——问题导向型、学习支持路径——社群导向型、新手路径——路径依赖型,经验不同的学习者具有差异化的路径偏好,线性课程运行规则影响主题选择空间;(2)联通主义学习路径的拓扑结构具有时序与网络的双重特点;(3)学习者展现出三类学习模式,分别是问题驱动式、策展联通式、知识重组式。未来联通主义课程及相关在线学习实践需强化对学习资源的分层分类设计与个性化供给;设计引发协同知识创生的活动链;强化在线学习实践的动态运维管理;优化课程组织模式,从资源、活动、管理等方面系统优化课程建设方案。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等教育
不学而有术:研究型大学文科学生的读书法
林小英, 王潇语
2025 (10):  99-11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5.10.007
摘要 ( 171 )   HTML ( 20 )   PDF(958KB) ( 187 )  

“读书”是研究型大学人文社科专业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旨在使学生获得学科知识并养成深入思考的求知习惯,然而不少学生有自己的一套可谓“不学而有术”的学习策略。通过访谈和课堂观察,本研究搜集了北京大学某些人文社科专业学生撰写读书报告和做课堂汇报的相关资料,发现“不学而有术”的普遍性读书行为是在社会加速的前提下,审计文化对“可表现能力”和“可迁移能力”的要求与“算法型致知模式”共同催生的结果。长期采用算法型致知的阅读模式将使学生无法深入知识系统的内部,难以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形成文科专业最看重的理解力和判断力,反而容易沦为技术时代承载着某种算法的“工具人”。学生们利用算法所省去的工夫正是文科教育所追求的启迪心智、涵养心性的核心价值,这是当下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的一个危机。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育法治
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中的政府责任评估:理论逻辑、指标构建与实证分析
柳佳炜, 姜勇, 申珂瑞
2025 (10):  116-13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5.10.008
摘要 ( 105 )   HTML ( 61 )   PDF(1733KB) ( 33 )  

作为达成学前教育目标的核心载体与手段,政府履责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发展质量,表征为政府治理的韧性测度与作用机理。以政府履责效能提升来助推学前教育高质量转型迫在眉睫,构建政府履责的指标体系将有助于全方位多层面落实发展责任。基于已有文献及政策文本,本研究从投入机制、管理机制、政策机制、问责机制框定政府在资源投入、过程管理、政策输出、结果感知四大层面的履责内容,概括出政府履责的四维结构——充分性、灵活性、回应性和问责性,并且从实证的角度对该模型的结构进行了探索和验证,使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结合的综合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并测算了政府学前教育履责的综合水平。研究表明,我国学前教育政府履责评分处于中高水平,地区、省际、城乡差距明显。由此,全面提升履责效能,应以增强投入为履责的立足点,全面优化学前教育的投入保障机制;以明确问责为履责的支撑点,全面落实学前教育的考核奖惩机制;以民意回应为履责的出发点,全面保障学前教育的责任传导机制;以弹性管理为履责的突破点,全面畅通学前教育的协同发展机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前儿童权利的国家、全社会义务:《学前教育法》中“应当”的法理释论
陈鹏, 张帅正
2025 (10):  136-146.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5.10.009
摘要 ( 75 )   HTML ( 4 )   PDF(670KB) ( 16 )  

《学前教育法》以具备法律“规范性”而区别于学前教育政策,解读其“规范性”,是阐释和理解《学前教育法》的逻辑起点。规范性指法律设立的行为模式“应当”得到普遍服从,即法律如何确立“应当”的行为模式,和“应当”的行为模式又何以具有“应当”被服从的正当性。《学前教育法》中存在99处“应当”,其多被用以引导义务性行为模式,为国家和全社会设置多项或强或弱的义务,从而构建起以学前儿童权利–国家、全社会义务为核心的内容体系。其中,国家义务的正当性来自国家对基本权利的实现义务,全社会义务的正当性则来源于社会主体的身份义务和现代责任伦理。国家应当持续履行财政投入保障义务和规范学前教育管理义务,以保障学前儿童权利得以实现。“全社会”中的幼儿园、家庭及其他社会主体,则应当履行基于自身社会身份而产生的学前教育义务,促进以多主体合力营造学前教育发展的共同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